认知不足: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人员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受限。政府人员大多数是非社会心理服务相关专业出身,也未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识十分浅显,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拖延、不重视等态度问题,难以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心理服务落地生根。
其次,从学术界层面来看,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我国近几年已经召开了许多学术会议和论坛,并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研讨,相关的学术论文也不少,但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引导学术界对社会心理服务形成统一的认识,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理论,从而有效地指导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实践,是当前我们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再次,从民众层面来看,很大一部分民众采取逃避的态度。民族的本性和社会心理保守、内敛的民族性格使得很多民众不敢直面自己或者亲属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采取封闭措施,害怕“丑事传千里”的心理作用制约着个人心理认知和疾病治疗,进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或者面对一些社会现象采取冷漠的态度。
在过去,有不少讳疾忌医的现象,很多民众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心理咨询就是窥探秘密、心理咨询无用、心理辅导就是谈心。可喜的是,随着学校、社区心理咨询室的普及,以及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设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传统封建的束缚,开始正确的认识心理辅导、咨询、诊断、治疗的必要性,特别是青年一代。心理知识的宣讲也使得更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开始正视自身或亲属的心理健康,并积极主动需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资金短缺:资金是发展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因素,而资金的多少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设立场所、购置设备、聘请人员等。二是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社会心理服务的试点城市有国家的财政拨款,资金更加充足。
因此,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和非国家试点城市不仅受限于本土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无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政府无充足的资金投入设立心理服务的场所、购置相关设备、聘请专业服务人员,社会心理服务在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不如大城市和试点城市。例如:作为全国十二个试点城市的江西赣州,全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不仅拥有会员2680名,而且市综治办向该协会注入工作经费150万元,充足的发展资金使得该市社会心理服务发展较快较好,成为试点城市中的代表城市。
人才匮乏: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目前我国的人才储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专业、高水平人才匮乏。我国的精神科执业医师和专业心理服务人才不多,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2.77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较经济水平相似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主要针对精神疾病或者心理行为问题等特定的病人,较少面向大众开展心理方面的科普、咨询或者治疗。其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大都为兼职人员,大部分为医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妇联工作人员和媒体工作者,虽然经过了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能够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初步运用于工作中,但缺乏一定的判断和实证经验,实践方面的能力不足,较难发挥出社会心理服务的真正作用。再次,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足够数量的志愿者和社工等服务型人员。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服务性工作,除了需要专业人才之外,还需要一批甘愿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事业做贡献的志愿者们。但由于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善未健全,在经费、场地、工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限制,政府文件中也没有相关的专项规定,目前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未能有效的利用好这支队伍。因此,如何招募更多的服务者及如何调动服务型人员的积极性,以解决人员短缺和保障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值得我们去探讨。
制度不健全:制度是管理活动和各项工作的规范和法则,具有规范、约束、激励、监督等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心理服务有着新的使命,担负着助力社会治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的责任。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期阶段,国家还善未建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由此,现阶段的社会心理服务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问题:首先,社会心理服务的主体责任不明确。
如果将整个社会比喻成一个餐馆,那么我们就是餐馆的厨师,社会心理服务就是一道要上给民众的菜。既然我们是社会心理服务这道“菜”的“厨师”,那么就理应担负着做好这道菜的社会责任。然而事实上,有些地方的“厨师”团队仍未打造好,例如未解决由哪几个“厨师”共同负责制作这道大“菜”的制作?他们各自负责这道“菜”的哪个部分?如果负责这道“菜”的厨师未及时保质完成规定的菜品部分又该承担什么责任?等问题。
在这样的无规矩的状态下,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工作“慵懒散”,资金利用也不到位,这些人为的因素阻碍着社会心理服务设的发展。其次,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不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这道“菜”既然要上到民众的桌上,那么要解决几个问题:如何上到民众那里?如何确保“菜”到客户手上的色香味俱全?从材料准备到这道菜被客人吃到肚子里,整个过程如何被监督和评价?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未有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社会心理服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例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离不开政企合作,随着心理健康市场需求的增加,大中小城市不乏集中众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但由于行业内缺乏规范管理,也未形成统一的严格的准入标准,导致机构之间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障社会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如何促使心理健康行业的各项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对策研究: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普及民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要解开人们的心结,使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深入人心,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主要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心理服务被广为理解和接受。首先,精心设计宣传内容,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的心理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学生群体可加入与学习、交友、恋爱等元素,老年群体可加入健康、养生等元素,青年上班族可加入压力释放、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元素。
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审美需要,可采取多样化的设计形式,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以满足各自群体的需求。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多样化宣传,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通过线上和线下,针对不同的受众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深入人心,例如:定期发放宣传小册子、建立宣传专栏、定期举行讲座或以艺术表演、回答问题、抽奖等“寄宣于乐”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创建相关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页、微博,利用直播平台邀请专家进行在线直播授课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宣传力量,例如:教师、班主任、居委会等,利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口集中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和线上宣传活动。有条件的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创新宣传模式,既能够“广而告之”,又能够“吸引眼球”,让人印象深刻。